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>  家庭教育  >  微课堂
教会孩子正确地求救

发布日期:2018-09-28   作者:家庭教育专家: 尚文升

返回列表

   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,获取更多免费微课信息!


教会孩子正确地求救


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“旁观者效应”:1964年,一位20多岁的纽约姑娘吉诺维斯,深夜下班后在离家不远的街道上被杀。她被害的过程持续了35分钟。当时有38名邻居从窗户里看到了事情的经过,然而竟然没有一个人报警。当时有新闻媒体认为目击者都是 “自私自利”、“冷漠无情”的人,甚至全社会都处于麻木不仁的境地。




然而,两个心理学家的看法则相反:正是因为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,所以每个旁观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才最低。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:

责任扩散


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,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减少了,形成一种等待他人或互相推诿的情况。人们就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:说不定其他人会出手阻止,用不着我帮忙。


从众心理


碰到不确定的情况,比如不确定当时吉诺维斯是不是和丈夫吵架,有没有可能是在拍电影?在这种情况下,人很自然地会根据其他人的行动来判断事情到底够不够急。如果大家都不在乎,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。


为了证明推断的正确性,两个心理学家又进行了一次实验:让一个大学生在人行道上假装癫痫发作,最后发现,要是在场的只有一个旁观者,大学生得到帮助的机会是85%;而有5名旁观者在场时,大学生得到帮助的机会降到了31%。


实验证明,旁观者越多,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的帮助反而越少。

因为大家都无法确定事情有多紧急,责任被分摊了。


旁观者效应提醒我们:大人要教会孩子在公共场合遭遇不幸的时候如何正确的求救:就是一定要说出自己具体需要帮助的地方,同时明确指出需要哪个人帮忙,这样就会避免旁观者的责任分摊现象。


例子


被人抢了受伤了,要明确对旁观者的某个人说,穿蓝衣服的叔叔,我被抢劫受了伤,麻烦帮我打一下120叫救护车,谢谢您。各项科学证据表明,只要这么做,大多数情况下就会得到快速、有效的帮助。




THE END



Today's topic

今日话题


其他课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