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>  家庭教育  >  微课堂
想要什么就说什么,不要什么就别说什么

发布日期:2018-09-29   作者:家庭教育专家: 尚文升

返回列表

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,获取更多免费微课信息!


想要什么就说什么,不要什么就别说什么


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、反弹效应,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·魏格纳的一个实验。


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,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,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。


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受潜意识支配的,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要强数万倍。潜意识有个特点,它最容易记住的是图像。


当大人告诉孩子“不准口吃”时,“不准”这两字是无法形成图像的,潜意识也接收不到,而“口吃”这两个字却可以形成图像,从而被潜意识接收,也就是说,当大人说出“不准口吃”这句话的时候,潜意识接收到的却是不断鼓励孩子口吃的命令。

例子



结果,孩子的口吃行为变的越来越严重,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“慢点说”。


同样的道理,大人看到前面有一摊水,告诉孩子“不要踩水”,刚说完,就会发现孩子冲过去踩了一脚,因为孩子的潜意识收到的是踩水的画面,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“停”。



告诫孩子“不准乱跑”,不如告诉孩子“请安静地坐在座位上”。


造成“反弹效应”还有另一个因素,当一个人有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时,往往会引起身体功能的紊乱,结果造成行为更容易失控。


在梅林克的童话故事《癞蛤蟆的逃脱》中,有一只癞蛤蟆被一只千足动物抓住了无法逃身,情急之下,癞蛤蟆发现这只千足动物能很好的支配1000只脚先后迈出的顺序,于是癞蛤蟆问:我很好奇,你能告诉我你行走的时候最先迈出哪只脚,如何先后迈出其他的999只脚吗?千足动物开始思考,并观察自己的脚是如何迈出的,最后千足动物被自己弄糊涂了,它发现自己的脚竟然一只也迈不出去了,于是,癞蛤蟆趁机逃脱了。


包括很多人上台的时候会紧张,你越是告诉自己不要紧张,你会发现自己越紧张,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

所以,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,切记:你想要什么,你就说什么。你不想要什么,你就别说什么。




THE END




其他课程